学校首页
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 首页>心理健康>心灵驿站>正文
奥斯卡最佳影片《绿皮书》:肤色,人种与歧视
发布时间:2019年03月06日 08:54     浏览次数:[]


奥斯卡最佳影片《绿皮书》:肤色,人种与歧视

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《绿皮书》已经在国内的影院上映。在故事发生的六十年代甚至更早,就已经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为什么会造成种族分离,如何消除不同人群之间的隔阂。电影《绿皮书》中的这本书,其实是一本有色人种住宿指南,因为在那个年代,有色人种不能和白人住在同样的宾馆里。这样的情形,在不少反应六十年代种族问题的电影中都有所体现。比如在《隐藏人物》中,作为美国登月计划重要科研人员的黑人女性,为了上厕所必须去近一公里之外专门供有色人种使用厕所。

六十年代是美国民权运动最如火如荼的年代,涌现出一大批如马丁路德金般的民权领袖,人们也开始探讨和研究为何会出现种族之间的歧视与隔离

1968年,美国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。在这之后不久,美国西部的一名小学老师简艾洛特在所教的三年级班上,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天的蓝眼睛/棕眼睛实验。她把班上的同学以眼睛的颜色(蓝色、棕色)分成两组,并规定蓝眼睛的都是好孩子,可以多玩五分钟,吃饭享受优先顺序;棕色眼睛的孩子都是笨孩子,不可以使用饮水池,也不可以和蓝眼睛的孩子一起玩,并且要在衣领上别上标记。在短短十几分钟之后,自以为优越的蓝眼睛孩子们便表现出敌对甚至恶意的行为,很快蓝眼睛组对棕眼睛组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:喂,棕眼睛的!第二天,简把规律进行了调转:棕眼睛的才是好孩子,蓝眼睛的都是坏孩子,和第一天一样,设定了相对的规定。但结果很有趣,棕眼睛的孩子并没有像第一天蓝眼睛孩子对待自己一样,他们相对友好、不那么激烈,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被当做劣等对待是什么滋味。

  实际上,对于歧义与隔离的研究在二战之后就已经开始。很多心理学家在反思,是什么把人变成魔鬼,让一组人与另外一组人出现敌对。1954年,心理学家谢里夫进行了著名的罗伯斯洞实验。参加实验的是22个彼此不认识的12岁男孩,他们都是白人,来自中产阶级家庭,他们被随机分成了两组,随后接到罗伯斯洞州立公园参加童子军夏令营。

  两组男孩在两块分开的营地进行活动,通过内部讨论、计划,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,每组的孩子很快建立了属于自己组的文化和秩序,并给自己的队伍起了名字——老鹰队和响尾蛇队,并将这个名字写到了衣服和旗帜上。在头一周的活动中,他们并不知道彼此的存在。在随后的几天中,实验者安排了竞争阶段”——两组的孩子需要进行竞赛,只有胜利的一方才能获得奖励。起初,两组间的歧视只表现在言语的冲突上,比如给对方起外号,但很快变得更为直接:先是老鹰队烧掉了响尾蛇队的队旗,第二天响尾蛇队破坏了老鹰队的营地并偷走了他们的私人财物。几天之后,男孩们对自己的队伍做出了极好的评价,但对于对方的评价则极不友善。

这个研究表明,当两个群体有实际冲突的时候,就会出现歧视和隔离。过了几年,谢里夫进一步研究了如何能够消除已经形成的冲突。他发现,当出现共同的目标或者两组合作时,歧视有所减少,不同人群之间的接触和了解也有助于歧视减少。

不仅在种族隔离严重的年代存在歧视与偏见,时至今日,基于类别的歧视与偏见依然存在。但随着各类人群接触的越来越多,也出现了很多反刻板印象的例子。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首位黑人总统,随后有研究发现他的竞选活动为黑人以外的大众展现了一个积极的、反刻板印象的黑人形象,可以减轻对于黑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。

  在《绿皮书》中,黑人音乐家教会了白人司机写字,并可以通过优美的语言向情人表达爱意,而白人司机也教会了黑人音乐家不少生活技巧,两个人都获得了在那个年代难能可贵的友谊。在这个故事的现实版中,两个不同肤色的人,友谊持续了一生,直至2013年两人前后辞世。

同一个地球,同一个梦想。马丁路德金的平权梦想总会有实现的一天。

转自: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 

作者: 王日出

 

上一条:春雨纷纷,念念不忘——解读怀旧心理学
下一条:“精神鸦片”毒从何来?网游成瘾者如何戒掉《王者荣耀》

关闭


  • 地址:西安市长安区神禾二路
  • 邮编:710100
  • 电话:029-81530080
  • -教育部 -陕西省教育厅 -陕西德育网 -陕西省学生资助网
版权所有: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工在线          技术支持:西安泽瑞通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