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夏天最热门的电影无疑是《哪吒》。身为“魔丸”的哪吒,一出生就是世人眼中的“怪物”,所有人都躲着他,避之唯恐不及。为了不“祸害”他人,父母和师傅把他藏到了画里,与世隔绝。但是哪吒是热爱世人的,特别想融入人群当中。所以即便知道大家怕他,还是会溜出来跟大家一起玩,即便知道大家是被逼着来参加自己的生日会,还是欣喜不已。
哪吒是个孤独者,从小就生活在结界里,连出去都要耍足心思。孤独者并不都是内向的人,也不是所有的孤独者都害怕与人接触,不少孤独者是自己选择独处或者“被迫孤单”。哪吒无疑是后者,他渴望汇入人群,却被人群推开。每个人都怕哪吒,即便是好心救了小孩还会被误解。人们对待哪吒是又害怕又排斥。
联合国定义所有歧视都包括一定形式的排斥和拒绝。歧视,英文是discrimination,就源于拉丁语的“与之区别”。这个词根提示我们,“与之”,就是自己和“之”是不同的,歧视就是在“我(们)”和“他(们)”之间划出的一条鸿沟。与歧视息息相关的另两个概念是刻板印象(stereotype)和偏见(prejudice),刻板印象是指根据群体身份的过分概括化的印象,偏见是指认同刻板印象并且有厌恶等负面情绪,歧视是指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不公正对待。
这三者分别表述了一件事情的三个方面:认知(刻板印象)、情感(偏见)和行为(歧视)。对于哪吒:刻板印象——怪物,偏见——恐惧,歧视——排斥。在这个个案中,表现出的是对未知的恐惧。恐惧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情绪,是对于威胁的生理反应。当恐惧变成集体的反应时,就变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。
哪吒所面对的,除了外面给他的歧视,还有内心的孤独感。哪吒的父母非常爱他,他从小建立起的是很安全的依恋关系,这种安全的依恋关系会使他对于他人(比如朋友)也都满怀信心、希望建立良好的关系。但是由于他的特殊,周围的人对他充满了恐惧并远离他。内心愿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,导致了内心冲突,并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。而孤独感会导致对于社会威胁信号更加敏感。为了安抚哪吒,父亲对他说接受试炼是因为他是“灵珠”,肩负着拯救世人的使命。哪吒对于自己的“使命”非常看重,因为他的孤独感更需要寻找自我身份的认同感。这种对于“救世主”身份的认同,也使得哪吒可以两年都在画中修炼,也使得他在受到误解之后依然能以锄强扶弱作为己任。
不止是哪吒,敖丙也是孤独。作为龙王太子,他生活在深海龙宫,从小接受严格的训练。所以当哪吒和敖丙遇到彼此,无疑都是快乐的。社会支持和社会性连接具有促进心理健康、预防身心问题的作用,而对于孤独者来说,社会支持具有对抗孤独感的重要屏障。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支持都能缓解压力和孤独感,研究指出,来自朋友的支持在缓解孤独感的作用上,作用远高于家人,也高于来自伴侣的支持。孤单的人虽不易交朋友,但他们一旦交朋友,就变成更为忠诚的朋友。
如果说哪吒与敖丙的相遇是“金风玉露一相逢”,可遇不可求,那现在的孤独者有了更多、更简单的方式,可以利用网络和社交媒体寻找友谊。想通过网络“补偿”现实中的社交缺失的孤独者,会更多在社交媒体上表露自我、跟网友进行更多的联系沟通,结交更多的网友,网友总数也更多。如果哪吒生活在现在,肯定是个网上话痨,网友数不清。
但遗憾的是,网友并不能完全代替现实中的朋友。社交媒体(Facebook)上的好友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:300似乎是最佳的好友数量。其中一项研究发现,那些超过300个脸书好友的人抑郁程度更高;另一项研究则发现,与多于或少于300好友的人相比,人们觉得有300个脸书好友的人最有吸引力,好友数量越高或越低,都更不惹人喜欢。好友太少,可能是社交网络太小,而好友数量太多则会让人觉得是迫切地“求关注”,或者花了太长时间在网上而没啥现实生活。
这就像哪吒在千里江山图里一样,就算太乙真人能变化出再多的海市蜃楼,还是不如现实中的人事与物,所以哪吒才会格外珍惜敖丙这个朋友。
本文转自:中国数字科技馆(www.cdstm.cn)
作者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